“当你老了”——探索湘潭农村养老模式系列报道
社会万象
尚点资讯网-国际综合资讯平台
admin
2020-12-15 16:39

编者按:随着农村空心化、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城市养老服务模式难以适应农村人多、钱少、地广的现实条件,居家养老服务在农村难以开展。湘潭市民政部门探索构建并全力推进符合农村实际的养老服务模式,建立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即日起湘潭日报和湘潭在线推出“当你老了”系列报道,深入探讨农村养老模式,敬请关注。

“当你老了”——探索湘潭农村养老模式系列报道①

农村养老路在何方?

11月10日,立冬后的暖阳让人仿佛回到春日,湘潭县乌石镇的乌石峰层峦叠翠,山脚下的乌石峰养老院静谧安宁,阳光透过风雨长廊静静地照在老人们脸上、身上,印射出斑驳的光点。老人们一字排开,或在闭目养神,或哼唱小曲,或助力复健,时光在这里变得缓慢悠长……

难点:农村养老四大难

“你看,你看,我女儿又给我买一堆衣服,我一个老太婆哪里穿得了这么多衣服。”88岁的陈淑云一边嗔怪女儿乱花钱,一边向周围的室友和看护人员“炫耀”自己的收获,甜蜜地享受着老年生活。

陈淑云是湘潭县杨嘉桥镇柳湖村人,家中有两儿一女,原本老人身体硬朗,生活可以自理。三年前老人在家中摔了一跤,腿部骨折后恢复不太好,需要有人随身照顾,就暂住在小儿子家中,大儿子与女儿负责老人的医疗和生活费用。但是因为工作繁忙,小儿子也不能保证每天按时给老人做饭,老人的三餐都成了问题。当儿女们为老人的生活发愁时,有人给他们提供了信息:“乌石峰养老院条件不错,照顾老人也周到。”儿女们考察对比了多家养老院后,最终选择了这个依山傍水、视野开阔的场所。

“我妈起初不同意,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深蒂固。”女儿梁敏也已年满60,不但要打理家中上上下下的事务,还要照顾两个孙子,实在分身乏术,“况且家中是跃式结构,老人腿脚不方便,很难行动自如。”做了很久的思想工作,老人终于答应到养老院试试,这一试就是三年。“这里环境好,护理人员又热情周到,还有好多老人可以聊天,女儿、儿子又经常来看我,我很满意呢。”在养老院住下之后,老人适应能力很强,很快融入了群居养老的生活。

根据市民政局的统计,截至2018年底,湘潭市有60岁以上老年人61万,老龄化率21.3%,居全省第一。其中农村老年人达46万,占湘潭市老年人口总数的75.7%,且数量和规模仍在增长。“在农村,像陈淑云这样有儿有女,且有充足资金供养的老人并不多。”湘潭县民政局局长汤立新介绍,湘潭县境内有8万余名留守和困难老人,从湘潭农村养老辐射至全国,给予老年人口最基本的生活照料和基础的养老服务,应该是目前农村养老的方向和底线。

市民政局局长禹尚良在《农村养老调研报告》中明确提出,以土地保障和家庭养老为主导的农村养老模式在城镇化进程中受到冲击,主要有“四大难”:保障难,尽管已经建立了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但是保障水平远远不够;健康难,农村几乎没有健康管理这个概念,未来最大的挑战就是失能照护,这是农村养老问题的难点、重点;关爱难,居住分散,空巢独居,文化设施缺乏,农村老人普遍精神文化生活十分匮乏。发展难,由于受到传统文化及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农村养老社会化程度很低,社会力量推动作用发挥远远不够。

破题:农村养老有八项基本保障

同样是年过八旬的老人,刘仁涛的生活可就没有陈淑云那样惬意,他是石潭镇莳竹村人。老人原本与唯一的女儿相依为命,9年前女儿患上了精神病,后来病情加重,被送进了精神病院,家里的房子也摇摇欲坠。村里把刘仁涛的情况上报给了民政所,老人住进了石潭镇中心敬老院。现在的刘仁涛晴天在院里散散步,还帮工作人员干点农活,雨天与同住的老人们打打牌,聊聊天,“有个胆囊结石的毛病,有时候要住院。搭帮现在政策好,住院费用基本报销了。”老人说,日子比以前轻松多了,不用担惊受怕,他没有别的想法,哪里都不想去了,就在敬老院里安享晚年。

刘仁涛老人属于典型的特困人员。目前民政部门针对农村特困人员实行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两种形式。集中供养费用由乡镇敬老院统筹使用,分散供养费用每月由乡镇财政所打卡发放至个人。湘潭县的特困人员供养标准是生活补贴600元/月,护理补贴全护理515元/月,半护理260元/月。以湘潭县石潭镇古城村为例,主要以家庭养老为主。老人基本是与子女、配偶同住。现有特困人员24人,占老年人比例的2.8%,其中集中供养对象3人。石潭镇中心敬老院业务院长刘金辉介绍,现院内集中供养对象79人,其中能全自理的18人,老人们都来自附近的村镇,除生活、居住费用实行免费外,还会发放100元/月的零用钱。

从2003年开始,国家陆续在农村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农村低保、农村特困供养、医疗救助(大病救助政策)、临时救助、重特大疾病救助、危房改造等8项涉及农村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政策,除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外,其余的政策主要针对农村贫困人口。在湘潭县,全面贯彻省政府文件要求,年满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均能领取103元。此项保险实行普惠制,以打卡发放形式每月发放至老人账户上;目前,湘潭县新型城乡合作医疗参保率为95%。该县在新型城乡合作医疗的推广工作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基本上做到了覆盖全部的农村老人。

展望:集中供养 政策兜底

“6年前的我根本没想过,我会成为10家专业养老机构的负责人。”乌石峰养老院负责人王会良谈起自己的创业之路感慨万千。王会良是土生土长的乌石人,2014年,他的父亲和伯父都患上了重病需要专人护理。王会良和家中亲戚共5人一起租下了村上的一所废弃的小学,改建成了病房,轮流照顾两位老人。“没想到,这事一传十,十传百,附近村民也把家中患病的老人接来,托他们一并照顾,病房里12张病床很快就住满了。”王会良说,这就是最早的“珍珠村养老院”。

随着名气越来越大,珍珠村养老院已经容纳不下有需求的老人。王会良与家人一合计,将自己的老屋改造成新的养老院,慢慢拓展了110张床位,命名为“乌石峰养老院”。同年成立的湘潭乌石峰养老服务有限公司,下辖青山桥镇老年公寓、茶恩寺镇敬老院等10家养老机构,合计床位800张,入住老人达500多人。

今年,在乌石峰养老院内,成立了湘潭县乌石镇失能老人康养中心,王会良投入200万元,开辟了40张护理型床位,专门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医疗护理。康养中心内专业护理病床、浴室、暖气、空调、洗衣房、卫生间、医护人员休息室一应俱全,还贴心地设计了“安宁宁护”等临终关怀病房。王会良的想法是:“把公司旗下所有养老机构的失能老人都集中到一起,给予最专业的护理,让他们生活得有尊严、有品质。”

谈起农村养老机构将来的发展,王会良既有憧憬又有困惑:“农村养老问题很多且原因复杂,说白了就是让年轻人安心工作,老年人交给专业机构照料。”王会良坦言,专业养老机构投入太大,专业护理员很难聘请,小型企业生存空间小,亟待政府部门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大力支持。“湘潭县民政局给予我们的康养项目极大的支持,此次40张专业护理型养老床位全是由民政局资助,缩小了我们20万元的资金缺口,确实是雪中送炭之举。”

市民政局局长禹尚良介绍,湘潭农村养老既有我国国情的共性,也有中部农村地区的特点,具体表现在政府、家庭、社会、个人四个方面,目前急需针对特定问题提出切实有效并具有操作性的措施。他认为,健全和完善农村老人政府支持保障体系、健康支持保障体系、社会环境保障体系和社会化发展保障体系是破题农村养老的有效之道。

湘潭农村养老的路在何方?禹尚良认为,坚持政府引导、市场驱动,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发展农村医养结合服务。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和社会保障水平,积极建立农村老人养老、医护、康复、临终关怀服务相互衔接模式,引导农村卫生院转型为面向老年人的康复护理院,在医保基金里给予需要康复、护理的老年人一定医保报销,实现农村老年人卫生健康便捷服务。尝试老年家庭医生惠及农村,提高医养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定期培训,定期考核,多措并举,保证医养一体化的实施。加快区域性敬老院建设延伸服务半径,在保证集中供养特困对象生活不受影响的条件下,适度向社会老人开放,对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农村老年人提供低收费照料服务。

“我喜欢住在养老院,这里就像我的家。”61岁的谢利平在从乌石峰养老院创办就住了进来,一待就是6年多。尽管她的家就在不远的乌石镇四美村,但除了过年回家与家人团聚热闹3天,其余的时间她总爱在养老院里静静地度过。“儿子、女儿都在外地,家里太冷清,这里才有归属感。”中风偏瘫后,谢利平一直在积极复健,在她看来,开心生活、保重身体就是对儿女最大的支持,也是最美的养老方式。(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吴珊)